今年打算至少读完十本书来着,而且为了能提高自己阅读舒适感入手了kindle。没想到有了kindle之后阅读效率变得超级高,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,虽然这本书本身就不算长,但也算是给我重拾阅读能力开了个好头,起码接下来的日子读书应该也没有那么难以启动。
现在说回这本书,第一本看它也是因为久仰大名,看到的书评基本都是好评,甚至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咨询入门书。
书名听起来像童书,其实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咨询入门书。作者罗伯特·戴博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。他借用经典童话《柳林风声》里的动物主角,模拟了病人与咨询师之间互动的全过程,讲述了一名抑郁症患者是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得到疗愈和改变的。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,仿佛也跟着蛤蟆先生一起看了一次心理医生。 所以我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好奇,加上这本书体量不大,很适合我快速启动!
这本书故事很简单,就是蛤蟆先生找苍鹭做心理咨询,在十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,疗愈自我的故事。通过询问、探索、讲解,苍鹭让蛤蟆意识到:在自己心里,不但存在着一个无助的、渴求爱的“儿童自我状态”,还存在着一个严厉批评自己、让自己始终得不到肯定的“父母自我状态”。只有打破童年情绪的围困,用理性的方式来面对当下,活出“成人自我状态”,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,才算是真正长大成人。 整本书涉及到的心理知识并不是特别多,大致可以分为自我状态、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,除此之外展现了一套较为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。大部分知识如同流水一般从我光滑的大脑上滑过了(sorry
总之简单做一下笔记: 自我状态(Ego States):每个人的内心都可以被理解为三个“我”的共同存在: 儿童自我,代表我们内在的情绪、渴望与本能; 父母自我,是我们从小习得的规则、判断与批评,常常是内心那个“永远不够好”的声音; 成人自我,则是理性分析和现实应对的部分,能够整合内外经验并作出清晰判断。 蛤蟆长期被“父母自我”所主导,对自己苛刻、否定,也因此压抑了“儿童自我”中的情感和需求。咨询的过程,其实就是让“成人自我”慢慢接过掌控权,去理解内在冲突、平衡过去与现在。 对于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什么你好我不好之类的,我现在没什么感触,暂且就不提了。
但是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:
“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,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苛刻。”
当我们无法接纳自己、不允许自己犯错的时候,就会一直活在“父母自我”的审判里。我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点:在经历一些事情时,我常常更关注“我该怎么做”“别人会怎么看”,却很少关注“我现在到底是什么感觉?”……当然我倒是早就发现自己经常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,至于改不改的过来……(目移)
顺便一提—— 读完这本再回头想想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嗯……我是真的不太喜欢那本。虽然它也有一些启发性的地方,但“你之所以不快乐,是你选择不快乐”的那套说法对我来说有点太冷酷、太武断了,不许这样教训我!!!!相比之下,《蛤蟆先生》这种读起来更加轻松,就算学不到啥也是一篇简单的小故事(点头)
就酱,这本读完啦!